![](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5-min.png)
历史上,新荣地处塞外,北邻大漠,南卫中原,是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场。早在战国时,赵武灵王就曾修筑长城,以御匈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大将蒙恬带兵大规模修筑长城。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的侵扰,从永乐年间开始,到嘉靖二十七年(1548),在北部长城沿线设置了9个军事重镇,“其最重而称要实者”莫若大同镇。新荣区为当时大同镇之北大门,川原平衍,无山设险,十分难守。“镇戍莫急于边墙”“守边要务,莫先堡寨”,为了有效防御,明政府在此不断修筑边墙,增设堡寨。
洪武四年(1371),大同卫都指挥使耿忠请求明政府调集蔚县、忻州、崞县三地民众与当地驻军共同修筑此地长城,这是新荣区修边的开始,也是明代万里长城修筑的开始。
大边和二边
新荣境内现存长城两条,总长度约109.5公里,是国内占有长城长度最长、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长城密度最大的县区之一(每10平方公里就有1.08公里长城)。
新荣境内的两条长城,一条由花园屯乡元墩村东北1公里处从阳高县入境,向西经镇川三墩、镇川口,越西寺梁山,经宏赐堡、里场沟、外场沟、暗门(现光明村),过新荣村和区治,经鲁家沟、安乐庄、六墩、八墩、东黄土口、高向台,于破鲁堡乡吴施窑村西1.5公里处入左云县;另一条由宏赐堡以东、西寺梁山后山山底开始,向北沿御河东岸经黑土墩、河东窑达镇羌堡以东的山口1.5公里左右,呈30度角越御河又一直向西,经得胜口、二十一墙、拒墙口、拒门口、穆家坪、助马口,在郭家窑乡十三边村呈90度角转向南,经助马马市遗址、二十五村在郭家窑乡砖楼沟村西南1公里处入左云县。该段长城与宏赐堡以东到元墩的一段长城为山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省界,基本保存完好。
在新荣,人们把长城叫做边墙,其实这也是明代叫法的延续。因有两条边墙,所以学术界一般把作为省界的一条叫大边,把新荣中部的一条叫二边。而新荣当地把大边称作头道边,把二边称作二道边。
现存长城中大边以元墩至镇川堡、宏赐堡至镇羌堡、拒墙口至助马口、十三边附近段保存较好;二边以外场沟至安乐庄段保存较好。
新荣长城春景
新荣长城的特点
从两条边墙的走向看,正好组成一个箭在弦上的弓形,外边的一条为弓背,里边的一条则为弓弦,箭头正好是弥陀山。当年修边时是否有这样的寓意无法考证,这也许是巧合,不过这样的防御形式,在当时的沿边九镇中却是唯一的一处,这是新荣长城最大的特色。这种防御体系的构筑也突显了大同之所以能成为九边重镇的“重”字所在。
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城堡72座,其中城20座、堡52座,而新荣境内就达10座,占近五分之一,而且保存皆较为完整。
头道边上有被称为“塞外四堡”(后保安堡加入成为“塞外五堡”)的镇羌、拒墙、拒门、助马四堡,二道边上有非常著名的“边墙五堡”中的镇川、宏赐、镇虏、镇河四堡。
得胜堡
助马堡
镇河堡
明代防御体系经典之作
除边墙、边堡外,峰、台、墩、口凡长城体系中的各类建筑在新荣一应俱全,在不到5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形成了一个集边墙、边堡、峰、台、口甚至还有壕堑所组成的设施完备、信息传递快达、相对独立的防御体系。这样的体系在整个明代边防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一绝,是明代防御体系中的经典之作、代表之作。
长城防御体系中除墙体外,便是置于墙体上、每隔百步一座的“台”和置于墙体内外两侧、每隔三百余步一座的“墩”,以及建于两条长城之间和两条长城上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亦称“火路墩”。
长城防御体系的另一种重要设施就是堡。堡主要用于屯兵。因守边墙的兵卒不可能经常守在边墙上,墩又驻不了多少兵,他们需要轮换休整,需要训练,也会有伤病者,有的可能还有妻小家室,这样堡也就成了该堡所管边墙各墩兵卒休整、操练、养伤病的地方,也是屯集援兵的地方。从《明史·兵志》中可看出,大同地区有两次大规模的修边活动,一次在明嘉靖年间,一次是在明万历年间。镇羌、助马、拒墙、拒门“塞外四堡”建成于明嘉靖十八年至二十五年(1539—1546),境内各堡包砖均在明万历元年至十四年(1573—1586)。
长城的修建不但对一个朝代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对整个长城沿线带来了巨大影响。
一是明代长城的修防促成了新荣村落的形成。打开新荣区行政区划图就会发现,在两条长城沿线的村名几乎全部与长城有关,堡、口、墩、墙、边、场等地名遍布沿线。除镇川、宏赐、得胜、镇羌、拒墙、拒门、助马、破鲁、镇河、镇虏十堡屯兵堡外,还有镇川口、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黄土口,有元墩、三墩、黑土墩、二十一墙、庄窝墩、十三边、高向台、砖楼沟(因附近有长城砖楼而得名)、六墩、八墩、高向台、总高墩、安乐庄、暗门(现光明村)等。并且在每个屯兵堡附近还有一个带“场”字的村落,破鲁堡西有彭家场,镇河堡西有谢家场,助马堡东有杨家场,拒墙堡东有马厂(场),镇虏堡北有里场沟、外场沟。
二是对民风民俗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在新荣,民间传统节日特别多,几乎月月有节,多达20几个,风俗习惯也明显带有多民族融合特征。从沿边村落形成年代看,明代沿袭最大,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明显带有军旅习惯,做饭大锅大灶、吃饭大盆大碗,体格健壮、性格豪放,今日有客倾全力、不管明日无米炊。
三是对宗教信仰带来了一定影响。各村特别是各堡庙宇所供奉的神灵五花八门,多元文化特征非常明显,这与民族交融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兵勇屯集有很大的关系。
四是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据载,在明代之前新荣一带草茂林密,而在明代,这一带成了边关重地,特别是亦军亦民的军垦,以及为防守而对林木进行砍伐,使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
五是对人们思想观念形成带来影响。长期生活在一个“防”的环境里,一出家门看到的是院墙,出院门看到的是村墙(堡、墙),出堡门看到的是国墙(长城),长此形成闭关自守的心态,“土围子”色彩浓厚。当地曾流传一句戏言最有代表性,说“新荣人出门一看不到弥陀山就会哭”。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新的紧跟时代发展需求的思想观念正在逐步形成。
责编:彦 利